一日两餐最科学

查狗网 250 2023-07-29 10:51:23

一日两餐最科学的饮食方式。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所以早餐吃得好,可以让我们一整天都精神抖擞,工作效率更高。但是很多人早餐不吃,或者吃得得比较随意,这样就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身体健康。

1、为什么是“一日三餐”,而不是“一日两餐、一日一餐”?

好像从宋朝才开始一日三餐的

1、秦汉以前,一日两餐时,当时人们的认识和解释,叫做“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餮而始”。

其意思是说,人们生活中,只要是一日用过两餐,便意味着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那么,由“一日两餐”而逐渐演变为“一日三餐”,究竟始于何时呢?《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下令:“且日享士卒”,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当刘邦得知了,亦由“一日二餐”改为“一日三餐”了。

所以,使刘邦率领的大军,气势倍增,攻取了天险“关”。

至今,一年四季,我国不论南方北方,人们比较普遍习惯于一日三餐了。可以说,多年来逐渐形成的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制,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2、人们生活上习惯于一三餐。在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反。《墨子*杂守》

中说士卒每天食两餐,食量分为五等。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仓》载,当时筑

墙的劳作者早饭半斗晚饭为三分之一斗;站岗和做其它事者,早、晚饭各三

分之一斗,均为两餐。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

餐,第二顿称铺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

“食不时不食”(《论语》)。在应经餐的时间用餐,将认为是一种越礼的

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称王关中,

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汉代以后,一日

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开餐开始有了早、中、晚的分称。早饭,

汉朝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的小食。到了唐朝,寒具开始有点

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中说“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

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 为早点。

第一,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没有现代人高。这是饮食结构,医疗水平,等因素决定的。

第二,一天24小时,正常消化系统排空大概需要1-4小时,根据你吃的食物种类不同,谷物大约3小时,油炸食品时间要长些,脂肪类的最长,排除个体差异和你是吃半饱还是撑着的区别,

所以用餐间隔大约3-4小时,而一天24小时也不够分啊,因为晚上基本上运动量比较少(夜猫子除外),特别是入睡后,机体除了大脑和必要的维持生存的器官外,基本上都休息了,(大脑也有区域是不活跃的,当你说梦话,咬牙放屁吧嗒嘴的时候对应的会活跃起来)胃里如果没什么食物也会休息,如果有东西就会一直“动”,你就睡不好觉。

所以没看谁睡着觉爬起来吃饭的。也就是基本上就白天,一日三餐。

至于个别有特殊要求的病人,比如糖尿病,提倡少吃多餐,就是为了方便控制血糖浓度,减少单次的摄入量,但是为了维持生命体征,总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增加就餐次数,减少单次的量。

2、一日三餐的准确意思是什么?

指一日内的三餐,古代朝食称饔,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民俗谚语:早餐要吃好,中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

一日三餐吃什么最合理?

“民以食为天”,吃对了,吃好了,身体就会健康。“吃”的关键是营养均衡,膳食合理。研究表明,我国居民的营养“缺乏”与“过剩”并存,表现为动物性食物及脂肪的摄入量呈现增加趋势,而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则在减少,从而导致与营养失衡有关的慢性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怎样的饮食结构才算是营养均衡呢?据专家的意见,人每天的膳食应包括四类食物,即五谷、蔬果、乳类和肉类。这四类食物为人体提供每天需要的七大营养素:水份、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因此,这四类食物合称为“均衡的食物”。

营养学家们根据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膳食特点对合理调配膳食提出了科学的方案。方案推荐成年人每日合理膳食为:谷类300~500克;蔬菜类400~500克、水果类100~200克;畜禽肉类50~100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50克;奶类及奶制品100克、豆类及豆制品50克;油脂类25克。

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均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在多种食物中,最重要的是谷类及薯类。谷类包括米、面、杂粮;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

合理安排三餐:

每个人都要安排一日三餐,每餐的热能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热量的30%,午餐占40%,晚餐占30%较合适。

现提供一份脑力劳动者的食谱供参考:

早餐:1、鲜牛奶1杯、全麦面包1片(或馒头1个)、火腿蛋、拌黄瓜;

2、红豆粥(1小碗)、西芹豆干(100克)。

午餐:1、焖大虾(100克)、香菇菜心(50克)、紫菜豆腐汤(1小碗)、米饭(1小碗);

2、胡萝卜炖牛肉(100克)、清炒豌豆苗(50克)、花卷(1~2个)。

晚餐:1、溜鱼片(50克)、蒜蓉西兰花(100克)、小米稀饭(1小碗)或馒头半个;

2、鱼香肝尖(50克)、肉丝炒莴苣(50克)、莲子银耳羹(1小碗)、米饭(半小碗)。

以上食谱可提供足够的能量,而且保证大脑的全面营养,维护大脑的正常机能。

注意饮食习惯:

合理搭配:主食不要过于精细,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主副食搭配,主食够量,成人每日主食300克以上,不能以副食代替。

烹调合理:减少淘米次数,蔬菜先洗后切,尽量不用水焯。烹调时尽量用植物油。

尽量少食油炸食品:少食油脂、甜食,茶和咖啡不宜过浓。

忌食过饱,少食多餐:八分饱即可,切忌暴饮暴食。

根据个人就餐时间和进食情况,可在餐间补充营养助餐或小点,以保证人体营养全面和满足能量的需要。这样人就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指一日内的三餐,分别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称饔,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

人一天要吃三顿饭民以食为天

3、一天两顿饭健康吗?

凡事没有绝对的,有的人一天一夜吃两餐,一是不干话,二是干轻活,三是年龄老,消耗能力少,四是贫穷没饭吃。两餐饭凑合着过日子。

一天吃两顿饭对身体有没有危害,对劳动人来说肯定有危害,人干活的力量就是从好的生活中来,干活的人一餐不吃就饿得慌,这是劳人体验出来事实。身体健康不健康还在吃喝上做文章,吃得保身体好,三餐要吃好,明天起得早,但是一日三餐你吃得太多那身体就啰嗦,毛病也很多。

干重活的人如果一日两餐,对身体一定有危害。

 一天两顿饭,对身体非常有害,不利于维生素与热量的补充另外,还会使人发胖所以人必须要吃三顿饭,这样才能补充营养,才会使每一天过得很好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一天两顿饭是不太健康的,早上是必须要吃饭的,不然对身体是有影响的。中午,晚上也是要吃饭。但晚上可以适量的少一点。但不能不吃。

4、一日三餐是什么意思?

按照现代饮食学来说,一日三餐就只早餐,中餐和晚餐。从营养学来说,早餐必须要吃得好。早餐一般可以吃一些煮鸡蛋,面条,面包等。中餐一般要吃的营养一点。比如说可以吃一些素荤搭配食物。晚上可以吃的比较清淡一点,多喝一点汤。这样的组合就叫做一日三餐人间烟火。

指一日内的三餐,分别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称饔,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

由来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只有皇室四餐,诸侯三餐。西汉时,给叛变被流放的淮南王刘安的圣旨上,就专门点出:"减一日三餐为两餐"。这归功于宋代经济的繁荣,除了酒肆之间不再如唐代被约束在市坊中间,夜市晚上不实行宵禁,晚上夜生活丰富,所以才加一顿晚饭。

5、一天吃三餐好还是吃两餐好?

"民以食为天,吃饭数笫一",″一日三餐缺一不可",″一日无粮千军散"这些名句提示了粮食的重要性,粮食与吃饭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那旧社会兵荒马乱的年代,天旱水災,生活困难的时候,饥不饱食民不聊生,谈何三餐两餐,每日一餐半饨保命为主。

两餐或三餐以各地民食规律,习惯而决定。

有的地方习惯了日食两餐,身体确没影响。

一天重体劳动两餐肯定不行,油腻多,两餐尚可支持,具体情况自已酌情用餐。

多数人以三餐为习惯,日三餐对人体还是好些。

为你健康日三餐吧。

这个话题我多少知道一点,就此简单地说几句,以供大家交流。

我的母亲八十多,耄耋之年,爸爸九十多,鲐背之年。上年,我把两位老人接来一起生活,这里宽敞,空气好,因为一百米外就是山,也安静,干净,主要是为了方便。地铁入口仅一百五十米。

两位老人一天,两顿大饭,三次小饭。早晨一碗粥,一个鸡蛋,几个枣桂圆之类的,干果。八九点,或再晚半小时,这是一天最丰盛的饭,有面食。有鱼有肉有莱有汤,都是一点点。然后到中午吃果粥,比如银汤之类的,然后是午睡,母亲睡眠质量好,她偶尔会午睡。主要是父亲。一个多小时,起来看抗日神剧,爸爸是解放济南城的军人,所以一弄听见他啍一声,大概是表示不屑某一个镜头。到五六点钟,吃饭,以稀饭为主,以青菜为主。到八点就做睡前准备,喝个酸奶,鲜奶,吃点水果。然后九点半,烫烫脚,主要是父亲。母亲身体十分健康,走十公里小莱一碟,没这许多事事。十点睡觉。

夏天自动推迟一小时。睡眠很重要,不次于饭食。好太阳,中午会下去晒晒,溜达大半个小时,大约是六百到一千米,距离我用码表测过了。我的作用主要是关心他们,看着点,给他们扫除危险,潜在障碍。还有就是提醒他们别忘了什么,漏掉什么。操心而已,不费力。

吃饭或饮食,纯粹是个人习惯养成,不在于两顿三顿,而在于效果。生活只有一个考量标准,这就是适合自己!就说这么多!

6、一日三餐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一日三餐是起于“礼”。

人,身为世间主宰,应该有行为规范。不能乱为。食有时,睡有时,也是古人的智慧,遵循自然规律。

身体本身有它的运转周期,各个内脏相辅相成,新陈代谢有自己的生物钟,不遵守,就会难受,身体出现不适应。

人体是一个小的宇宙,也有天地 有四季,要顺应自然,天清地宁,就会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体也是一样,天清地宁,就会五脏调和,身体康健,心身愉悦,随之而来的还会有好运气。

所以,一日三餐不是科学,是礼,是规,是习惯,是身体的自然之道。但是过午不食或许更科学。食色主要还是看各人身体的需求。

感谢邀请,收到 这个邀请 想起了小时候一个童话故事。讲的就是关于 一日三餐。 故事是这样说的 ,很早以前 ,世上是没有牛的,牛是神物 。有一天玉皇大帝让牛到世间传话 告诉世人 ;一日三打扮一吃饭 ,牛下界传话时说反了。它告诉世人说:你们要一日三吃饭一打扮。传完话牛回神界了。玉皇大帝大怒,很生气对牛说 既然你传错话, 你下届耕地去吧。牛知道自己错了,也甘愿受罚下界为世人耕田种地辛劳一辈子。儿时听到这话说心里好高兴,心想一天三餐都觉得饿得慌 ,一天吃一顿那不饿死人 。心里替牛委屈也感谢牛。大家知道六十年代不富裕,一日三餐能吃饱就是好人家,那有什么好热量高脂肪好吃的。特别是小孩,活动量大 又没有什么油水 。刚吃完一阵子就觉得饿了 盼着下一顿饭。现在世道变好了 ,人们过得很富裕,一日三餐或者几餐都不是问题,有时候一天吃一顿都不觉得饿。但从科学的角度说 吃到胃里的东西要经过4至5个小时 消化完成,一日三餐是比较科学的。

一日三餐是自古以来,由两餐逐渐演变过来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面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主要是因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进步的需求。

据考证,定时吃饭是从商代开始形成,先秦时期有了固定的两餐制习惯,战国时期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范围扩大,开始有了夜宵。

战国时期,在贵族及高级别官员中开始有了加餐的点心,三餐习惯开始出现。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日三餐开始普及,但一日两餐的习惯也没有消失,处于共存状态。

到了明代后期和清朝,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及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一日三餐开始普及,成了全世界的主流用餐习惯。

上一篇:虾卵孵化需要多长时间_黑壳虾卵孵化需要多长时间
下一篇:阿比西尼亚猫价格,赛级阿比西尼亚猫价格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